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

走出误区,正确认识“精神科”(健康驿站·盘点常见健康误区④)

提起“精神科”,有些人会有误解。事实上,精神科与其他医学科室并无本质区别,其诊疗范畴也远比许多人想象得广泛。公众对精神科存在哪些常见误解?为此,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安定医院多位专家。

误区1: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分裂症

10病区主任医师董芳:精神疾病是一个涵盖数十类、数百种疾病的庞大体系。精神分裂症仅仅是其中一种“严重精神障碍”,更常见的精神疾病是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障碍、强迫症等。

>

2019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疾病(不含阿尔茨海默病)的终生患病率为16.6%,其中焦虑障碍的终生患病率为7.6%,抑郁障碍为6.8%,而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0.6%。由此可见,精神分裂症只是精神疾病中占比很小的一部分。

如果把精神疾病类比为呼吸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就像“肺心病”,属于其中较为严重但并不常见的一种;而抑郁症、焦虑症更像“感冒”“支气管炎”,属于常见且影响人群广泛的类型。

需要强调的是,大多数精神疾病经过系统规范治疗后,预后都是不错的。即使是公众眼中最严重的精神分裂症,只要能够早期识别、规范治疗并按医嘱服药,许多患者能够实现临床康复。

误区2:患精神疾病是性格缺陷、想不开或意志力不足的表现

董芳:这个误区把医学问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够坚强”,是导致许多患者不被理解甚至不愿就医的重要原因。事实上,精神疾病是由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疾病状态,与性格缺陷或意志力薄弱并无直接关系。

从医学角度看,精神疾病与大脑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例如,抑郁症常与大脑中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并可能伴随大脑结构(如海马体、前额叶皮层)的轻微改变。这些生理层面的异常,是无法单靠“意志力”来扭转或控制的——就像糖尿病患者无法靠“坚强”让胰岛素分泌恢复正常一样。

误区3:去看精神科很丢人

董芳:这种“丢人”的感受,往往源于“精神疾病=疯子”“患精神疾病就是意志力不足”等偏见,以及对“精神病院”的历史恐惧与扭曲想象。如前所述,精神疾病涵盖了从轻症到重症,从正常到异常的一个连续谱系。

数据显示,全球有数亿人受到各类精神或心理问题的困扰,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接受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我们身边的亲友、同事中,很可能就有人正在接受治疗或心理咨询。这正逐渐成为一个普遍的健康管理选择,就像很多人通过定期锻炼维护身体健康一样自然。

精神科的服务对象非常广泛,既包括需要药物治疗的患者,也包括因压力大、情绪差来寻求心理疏导的普通人。诊疗目的是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恢复社会功能,让他们能回归正常生活。精神疾病不是人格的标签,疾病本身也不会因为就诊与否而改变其存在。因此,如果您或身边的人正面临相关困扰,请坦然走进精神科,因为这是迈向科学康复的起点。

误区4:只有受过重大刺激的人才会得精神疾病

董芳:精神疾病的病因非常复杂,是生物学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结构或功能改变等生理性因素,是导致多数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这些与是否经历过“重大刺激”并无必然联系。

事实上,多数精神疾病患者在发病前并未遭受过明显的重大刺激。即使部分患者在经历某些“刺激”后发病,这些刺激通常也只作为诱因,而非根本病因。

不同精神疾病在发病“内因”与“外因”的构成比例上存在差异。一些疾病以“内因”为主,如孤独症、精神分裂症,其发病与“刺激”基本无关;部分疾病的“内因”和“外因”同样重要,如抑郁症,但这里的“外因”并不一定是“重大刺激”,持续的非“重大”应激作为发病诱因更常见;只有极少数疾病与“重大刺激”相关,如创伤性应激障碍中的部分类型。

误区5:性格内向、孤僻才会得抑郁症等精神疾病

11病区主任医师赵茜、主治医师王瀚:抑郁症等精神疾病的发病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性格仅是其中心理因素的一部分,且绝非唯一或决定性因素。性格内向的人可能更容易压抑情绪,但外向的人也可能因“伪装积极”长期消耗心理能量而患病。

那么,哪些人群属于抑郁症的高风险群体呢?

首先是有阳性家族史的人。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患者的亲属(特别是一级亲属)发生抑郁症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其次是童年有过悲惨经历的人,社会支持系统差、负面情绪长期积累的人,离异或独居人群,更容易罹患抑郁症。假如生活中压力很大或遭遇重大不幸,患病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其他的高风险人群还包括:患有严重躯体疾病的人,存在不良生活嗜好(如吸毒或酗酒)的人,长期失眠或经常熬夜的人,长期缺乏运动和日照的人等。

误区6: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矫情

赵茜、王瀚:我们通常说的抑郁症,在医学上称为“抑郁障碍”,它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绝非单纯的心情不好,更不是矫情。

抑郁障碍可由多种因素引发,其核心症状表现为情绪显著、持续地低落,且这种低落与个人现实处境往往不相称,同时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异常。患者情绪低落,自卑忧郁,没有兴趣,疲乏无力,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厌世观念或自杀倾向。

根据诊断标准,抑郁发作通常持续至少2周,部分患者可能迁延数月甚至数年。虽然多数患者经干预后可得到缓解,但该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部分人会残留某些症状,或逐渐转为慢性病程。

误区7: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是一回事

心理病房中级心理治疗师崔洁: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并非同一职业,两者在专业背景、工作方法和侧重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精神科医生是医学专业出身,需取得医师资格证并经过精神科专科培训,能对精神疾病进行诊断,可开具药物治疗,也可进行心理治疗。在日常工作中,精神科医生更着重于负责控制精神症状、调节大脑化学平衡。

心理咨询师通常拥有心理学相关专业背景,无诊断和处方权。他们通过与来访者建立信任关系,探讨其情绪、思维、行为模式和人际关系,帮助来访者理解内心冲突、发展应对技能、促进个人成长。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常常需要协同合作。例如,一位抑郁症患者可能需要精神科医生开具抗抑郁药物来快速稳定情绪,同时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干预,来处理引发抑郁的深层心理问题。他们是精神健康领域不可或缺、相辅相成的两个专业角色。

误区8:精神科医生只会开药

崔洁:将精神科医生的角色简化为“开药的”,是对这一专业的极大误解。事实上,他们的工作远不止于此。

精神科医生的首要和核心职责是进行精确的医学诊断。面对错综复杂的疾病症状,精神科医生需要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必要的躯体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最终明确疾病的性质。这个过程需要深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次,药物治疗本身就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选择合适的药物、确定剂量、监测副作用、评估疗效,再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是一个动态且精细的过程。

此外,许多经过系统培训的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心理治疗。他们可能会将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为患者提供“生物-心理—社会”的全面治疗方案。因此,精神科医生是运用其医学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诊断、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综合管理的全方位专家。

本报记者 王美华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10月24日 第 09 版)

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邮箱:dmsng6@163.com